自2013年9月正式启动以来,中国的"一带一路"项目已经获得了全球规模。如今,联合国193个成员国中有80%是该项目的参与者,其中包括几个欧洲国家。当"一带一路"(OBOR)或"新丝绸之路" 后来更名为"一带一路"(BRI)倡议宣布时,欧洲非常热情地认为这是一个将促进中欧关系以及更密切的欧盟和中国关系的项目。这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在美国,BRI被视为对美国优势的挑战。
欧洲被选为陆路和海路的终点。以前被中国战略思想家忽视的地中海,本应成为通过红海,连接印度洋和欧洲的日益重要的地区。因此,不难看出,BRI在欧洲的早期实施重点是为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特别是东南欧的铁路和地中海的港口。与此同时,中国投资激增,中国央行与欧洲央行之间通过货币互换协议和人民币(RMB)银行清算建立了货币联系,旨在降低中国投资的交易成本。
意大利成为唯一正式支持习近平标志性外交政策项目的七国集团国家和欧盟唯一创始成员国。习近平在吸引意大利加入BRI方面投入了大量政治资本,并将签署谅解备忘录视为一次重大胜利,因为它分裂了西方盟友。
虽然意大利和其他南欧和东欧国家接受了BRI,但西欧和北欧的主要国家具有更加批评的立场。从2016-17年开始,德国和法国对BRI和中国的掠夺性投资越来越警惕。几年后,这一趋势将蔓延到欧洲其他国家。在意大利,随着2021年2月总理马里奥·德拉吉被任命为孔特的继任者,"一带一路"项目暂停,最终意大利在2022年上台的保守党政府领导下完全退出了"一带一路"。
在经历了最初几年的热情之后,旧大陆开始对中国的互联互通项目保持警惕,这与中国对欧洲公司的掠夺性收购和日益加剧的贸易失衡不无关系。然而,中国在欧洲的BRI并没有结束,而是正在改变其配置。在西欧,BRI正在从实体基础设施项目和工业资产投资——后者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欧盟法律的保护,不被中国收购——转向金融和货币联系,这受到了各种欧洲参与者的欢迎,包括一些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定者、欧元区机构和大型银行。与此同时,大多数东欧国家继续推进BRI项目,并寻求吸引中国投资,这表明欧洲与中国在地理和行业规划上的双速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