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详细分析了该行业的现状,包括宏观经济趋势、监管变化、供需状况,以及影响全球供应链的物流挑战。
2025年6月主要事件
由于关税暂时降低(美国从145%降至30%,中国从125%降至10%,为期90天),中美方向需求大幅增长。这引发了"早期旺季",因为进口商急于在8月份关税窗口关闭前补充库存。
需求和运力
-
跨太平洋方向:预计未来4周产能将大幅增加(自年初以来增加16%)。承运人增加更多的船只,恢复服务,新的市场参与者正在进入市场。由于船舶转移到其他航线,短期运力仍然有限。
-
全球需求:
2月份,集装箱运输增长放缓至+6%(在2024年12月达到峰值后)。由于关税战,预计会出现波动。
-
区域不平衡:
在大多数亚洲目的地,需求超过供应,造成了运营困难。南美的旺季从六月开始。
基础设施问题
-
港口符合程度:
北美主要港口负荷程度变弱(尤其是LA/LB:38艘船排队,而之前为29艘)。繁忙的亚洲港口(上海、宁波)仍然拥堵,尽管青岛的指标有所改善(78艘船排队,之前是106艘船)。欧洲仍然存在延误(安特卫普:30艘船排队)。
-
时间表可靠性:
4月份,达到58.7%(比3月份增加1.7个百分点),但不包括错过的航班(Blank Sailings)。由于船只转移到跨太平洋方向,预计亚洲港口的情况会恶化。
-
设备短缺:
由于4-5月航班延误,亚洲集装箱短缺风险限制了空集装箱返华。
关税
-
利率增长:
由于需求激增以及5月15日GRI(普遍关税上调)的成功实施,跨太平洋航线的现货关税自5月初以来上涨了27%。6月下半月,预计将进一步增长。
-
费用:
承运人将于6月在某些目的地施行PSS(旺季费)。
监管风险
-
关税不确定性:
美国法院取消IEEPA关税的决定(5月28日)在政府上诉后被搁置。美国政府正在探索替代机制。欧盟潜在的50%关税推迟到7月9日。
DHL预测
-
运营困难,即美国港口的瓶颈(底盘、卡车、铁路运力短缺),6月份延误增加。
-
由于旺季集装箱短缺,以及运力转移到跨太平洋方向,费率压力仍然继续。
总结
市场面临"长鞭效应"(bullwhip effect):中美需求激增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即从集装箱短缺到费率上涨和港口延误。主要风险:外交政策不稳定(关税)、基础设施限制和运力失衡。
版权所有 © DHL International GmbH。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