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海运受阻运价高涨,中欧班列成“黑马”!

07.28.2021

4月以来,这家企业生产的35个标箱智能割草机分别从重庆、苏州、义乌等地搭乘中欧班列运往欧洲。

“受海外疫情影响,海运集装箱在国外港口滞留,国内‘一箱难求’,航线减少,海运价格大涨,所以我们选择更为稳定高效的中欧班列。”宝时得科技(中国)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中国外运重庆分公司国际联运部副经理谢元鹏告诉记者:“去年初海运集装箱价格为1600美元左右,现在最高已突破4000美元。以欧洲航线为例,疫情前国内各大港口海运价格基本在2000多美元/40尺大箱,如今已突破1万美元/40尺大箱,即使这样也不一定能订到舱位。”

在这种情况下,中欧班列开行量实现逆势增长,成为全球供应链最引人注目的“黑马”。

国铁集团数据显示,2020年,中欧班列共开行1.24万列,发送113.5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50%和56%;今年1-5月,中欧班列开行5991列,发送57.3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49%和58%。截至今年5月底,我国共打通73条中欧班列运行线路,通达欧洲22个国家的160多个城市。

“疫情期间,中欧班列与海运、空运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安全。”渝新欧(重庆)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漆丹说,中欧班列实施分段运输,在沿途各国边境线更换司机和车头,司机不过境,不涉及人员检疫。

同时,中欧班列运输时间仅为海运的三分之一,且目前价格与海运相当。安全高效的优势,助推中欧班列实现逆势增长。

不仅高附加值科技产品,农产品、初级工业品等长期依赖海运的货物,也正向中欧班列转移。

6月8日,满载100个标箱茶叶和茶系列产品的“春力号”嵊州茶叶专列,从义乌西站鸣笛启程,驶往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这是长三角地区首趟茶叶专列。

“以前,我们以海运为主,但疫情造成海运受阻,外销茶叶严重积压。”浙江春力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春军说,中欧班列解了运茶之急,为茶叶出口开辟出一条全新的陆路物流通道。

如今的中欧班列有多么火爆?

在河南,今年1-5月,中欧班列(郑州)开行614列,同比增长86.1%。

“现在,公司销售人员每天醒来后接到的第一个电话,一定是来寻求舱位的客户,销售人员每天忙得脚不沾地。”郑州国际陆港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杨文俊说。

在重庆、成都,今年1-5月,中欧班列(成渝)共开行2435列,同比增长62%。

负责驾驶中欧班列(成渝)从重庆到四川达州的值乘司机江彤对此深有感触:“今年更忙了,以前班列抵达达州后,一般要休息6个多小时,而现在刚到达州,就会接到返回的指令,真是马不停蹄。”

在浙江,今年1-5月,全省共开行中欧班列906列,同比增长2.7倍。

在发送中欧班列(义乌)的义乌西站入口处,集装箱卡车的长队至少排了一公里。“我长期在这条线上跑,从没见过这么繁忙的景象。去年底以来,要来义乌西站卸货,至少要等一天,有时要等两三天。”一位来自上海的货车司机说。

实际上,去年以来中欧班列就已凭借安全高效的优势,在疫情期间成为“生命通道”和“命运纽带”。

6月20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中欧班列统一品牌五周年工作座谈会上发布,疫情发生以来,中欧班列累计向欧洲发运1199万件、9.4万吨防疫物资,并有力保障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在复杂形势下,中欧班列将有力助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为全球经济复苏与发展输送‘中国力量’,也印证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高瞻远瞩。”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阮宗泽说。


分析 主题
浏览
10.29.2021
浏览
10.29.2021
海上货物运输和航空货物运输:危机结束了吗?

一年多来,全球在应对2019冠状病毒疾病和与其相关的限制。2019冠状病毒疾病疫情所带来的危机以大程度影响到物流业:海洋、铁路和航空货物运输。其中一部分继续处于危机状态,而另一部分则成为受惠者。

文章
02.03.2020
Transport: increasing oil consumption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hamper EU progress towards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objectives
Mobility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EU economy. However, the EU transport sector still relies heavily on fossil fuels and is responsible for one quarter of Europe’s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 a share that keeps growing. In addition, the sector is a significant source of air pollution despite significant progress achieved since 1990, especially of particulate matter (PM) and nitrogen dioxide (NO2), as well as the main source of environmental noise in Europe. Current efforts to limit the sector’s environmental and climate impacts in Europe are not sufficient to meet the EU’s long-term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objectives.
源: 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