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表明,美中贸易的主导轴心已经分裂成几个以美国、中国和德国为中心的联盟。与此同时,最大贸易大国俱乐部包括印度、土耳其、越南和阿联酋,每个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充当枢纽,以及波兰、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和巴西,它们受益于与其中一个联盟(波兰在欧盟框架下,其余国家与中国联系)的贸易深化。
贸易区域化似乎将导致贸易流的进一步"分化",直到形成一个新的联盟。考虑到人口规模和人口前景,新联盟中心最有可能的候选国是印度或印度尼西亚。站在印度的角度,是其人口优势和对美国制衡中国的吸引力。印度尼西亚加入东盟——这个当今最具活力的一体化联盟——对印度尼西亚自身是有利的。新的联盟可能包括印度和大多数主要的东盟国家:预计这些国家之间的贸易协定将在2025年重新谈判,以平衡贸易、改善市场准入和发展半导体合作。协议可以成为该地区未来15-20年发展的基础。俄罗斯仔细研究该地区是有道理的:在与欧盟贸易关系破裂的情况下,对中国的关注变得越来越片面,与印度和东盟的贸易将有助于显着实现进出口多元化,并从长远来看,为贸易动态注入新的动力。
俄罗斯很难独立形成一个成熟的联盟,原因有二。首先,其最天然的独联体伙伴国在经济规模上明显不如俄罗斯(截至2023年,俄罗斯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占独联体总量的77%),这使得这样的联盟不对称:受益主要是小国,而对于俄罗斯来说,参与的主要意义是供应渠道多元化,减少地区政治不稳定的可能性;在某种程度上,这样一个联盟的雏形是在欧亚经济联盟的框架内创建的,但它仍然可以被视为一个区域集团,而不是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其他。
其次,强大的联盟要有真正的规模化市场:由于对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随后对广泛的消费品的需求急剧增加,中国开始成为联盟的中心;从长远来看,这样的市场只能在人口统计和生活水平提高的非常积极的趋势下提供:特别是,市场规模增加三分之一的等效效果将是独联体人口增加三分之一或所有独联体国家的购买力平价人均GDP提升到俄罗斯的水平。这些原因的结果导致俄罗斯本身和其他独联体国家都倾向于与大型伙伴国家集团进行贸易,近年来主要是与中国进行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