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皮尔和瓦西利琴科在《全球政治中的俄罗斯》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探讨了缓慢的全球化现象,即,全球经济体系的结构性变化,在这种变化中,传统的全球化让位于更缓慢和有选择性的经济趋同。作者强调,全球化并不意味着保护主义或完全去全球化的回归,而是反映了优先事项的变化:可持续性、产业本地化、数字化和供应链安全变得比国际贸易规模最大化更重要。
作者探讨了全球格局的转变如何影响主要经济体。美国正在采取措施实现"再工业化"和战略自主,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和保护关键基础设施。所采取的本地化生产措施(特别是在半导体领域)反映了减少对中国和其他潜在不稳定供应商依赖的想法。与此同时,华盛顿正在加强在世界关键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寻求在与中国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主导地位。
反之,中国正在适应全球流动的新格局,不仅增加传统商品的出口,还增加数字解决方案的出口。"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北京按照自己的标准塑造物流和经济基础设施的战略工具,为西方全球化模式提供了替代方案。
文章特别提到了印度,正在寻求占领全球附加值链中闲置的利基市场。印度经济依赖智力劳动力的出口,即从IT服务到金融和法律交易,从而形成了自己融入全球经济的模式。
传统上以工业产品出口为导向的德国和日本正面临挑战:它们被迫重新审视既定的物流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地缘政治风险和能源限制。尤其是德国,能源和原材料高度依赖外部来源,这破坏了其工业可持续性。日本同样面临着加强国内生产和经济数字化的需要。
墨西哥和巴西提供了对比鲜明的例子。紧邻美国的墨西哥本可以从产业转移中受益,但受到基础设施薄弱和体制问题的阻碍。反之,巴西继续在农业出口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在技术链中的参与程度仍然有限。
作者强调,在"缓慢的全球化"时代,竞争力标准正在发生变化。那些能够快速适应不稳定环境、实现供应多样化、利用数字技术和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人将获胜。贸易数字化和物流转型成为关键的成功因素。服务、数据和知识资产越来越多地决定着国际交换的结构。在区域化的背景下尤其如此,因为在区域内建立了往往没有全球中介的可持续的合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