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红海地区的风险,好望角周围的路线继续重新定向仍然是一个核心问题。这导致行程时间大幅增加,船只可达性下降,港口基础设施面临额外压力,特别是在欧洲和亚洲。在一些主要港口,集装箱装卸中断,在码头停留时间增加,船只时间表中断。
政治和经济的变化加剧了物流困难。在美国,根据"贸易法"301条款,拟对中国制造的船只征收一系列惩罚性港口费,每次靠港约150万美元。虽然这一决定尚未生效,但它反映了重新审视供应链和支持国家造船的总体趋势。分析师预测,此类政策可能会在中期内改变,尤其是在向美国运送货物的航线和货运结构。
在这些变化的背景下,集装箱运输需求呈现波动。与2024年底的峰值相比,主要航线(亚洲和欧洲之间以及跨太平洋航线)的运价显着下降。SCFI指数稳定在较低水平。运输公司正试图通过取消航班、降低船只航速和调整时刻表来弥补盈利率下降。但是,保持平衡的装载仍然是一个挑战:尽管船队闲置率较低,但2025-2026年超大容量船舶(24 000标准箱及更多)的投入使用可能会导致供应过剩。
报告特别关注港口基础设施的状况。欧洲的鹿特丹港和汉堡港,以及亚洲的新加坡港和釜山港都因船舶计划外停靠、运力短缺和港内物流延误而面临压力。国内物流链受到车辆短缺和铁路运输延误的影响,拖延了货主的总体交付时间。环境法的影响也在增强,自2024年1月起,欧盟实施了碳排放交易系统(ETS),该体系现已覆盖海上运输并影响着定价。
宏观经济方面,2025年全球GDP增长预测下调至2.5%,反映了通胀压力、工业生产下降和美洲国家放缓。中国显示出谨慎的复苏迹象,欧洲需求仍然疲软,企业继续削减库存。报告强调,尽管短期内费率波动,但区域化进程、生产向更靠近销售市场的转移,以及监管压力的增加仍将是未来转型的关键因素。
因此,海运物流进入了深度转型阶段。在政治不稳定、经济不确定性和运营商战略变化的背景下,灵活性和战略规划正在成为确保2025年及以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工具。
版权所有 © DHL International GmbH。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