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王微:“一带一路”应建立连接全球的物流体系

2020.11.30

近日,中国一带一路网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
王微是国家现代物流发展部际联席会专家,对流通与物流等方面有很深入的研究。王微认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建立连接全球的物流体系,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实现国内国际大循环的顺畅进行,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物流运输需加强全球市场对接

中国一带一路网: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国际合作环境恶化。在此背景下,“一带一路”面临怎样的挑战?

王微:在目前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外部经济发展具有不确定性,外部需求也有不确定性。而我们这样一个大的经济体需要有相对稳定和顺畅的经济运行环境和基础。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以来,我们在对接全球市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新挑战。

比如在物流方面,过去中国在对接全球市场时,其实是大量利用了全球的交通运输和物流企业资源。我们的航空物流运力是巨大的短板。比如美国联邦快递集团FedEx一家公司就有650架飞机,而我们全国专门做航空货运的飞机全部加起来只有170多架。在对接全球的航空物流方面,我们大量依赖国际航空公司和国际客运航班。

在海运方面,虽然在集装箱运输方面我们具有非常重要的全球领先优势,但是在大宗商品散货方面的运输,我们还需要大量借助全球运力资源。比如,我们有很多的能源运输需要依靠全球的运力来为我们提供支撑。

中欧班列在我国国际物流体系构建中成效显著

中国一带一路网:我们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物流合作现状是怎样的?

王微: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们与沿线国家的物流合作非常紧密,而且还在不断提速中。

第一,从传统上讲,中国外贸的连接更多依靠海上交通。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以来,我们更加注重优化全球港口间的布局,促进港口间的合作,开辟了很多新航线,同时也促进了很多国家的海运贸易的发展。

第二,其实我们也更多推进了陆上交通的发展。比如中欧班列,这是“一带一路”全球物流合作的最重要或者说是成就非常显著的一个措施。中欧班列使得我们国家从过去的向东开放转向向西开放,通过铁路运输线路的延伸和班列的开行,拉近了中国与中亚和欧洲的距离,实现了更有效的物流连接和贸易往来。

第三,中国和全球的物流合作,近年来在航空运输方面发展也非常快速。以郑州为例,郑州和欧洲卢森堡形成了两个航空枢纽间的物流网络对接,有效推进了中高端产品的快速流通。大量欧洲高端产品得以进入中国市场,同时也推动国内的数码产品等高精尖产品快速进入欧洲市场。

所以现在我们的物流连接呈现出一种立体化、多通道的新的发展格局。

中国一带一路网:您提到中欧班列是“一带一路”全球物流合作成效非常显著的措施,成效显著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微:中欧班列自开行以来,已经从几个城市间的对开变成了网络化的对开。目前,国内开行的城市已经超过50个,形成了中国和欧洲、中国和中亚之间的新的贸易通道。

更重要的是,中欧班列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贸易通道和物流的有效连接。一方面,中欧班列把中国的商品与全球的先进市场快速连接起来。过去我们通过海运贸易,中西部地区的商品要进入欧洲市场需要40天以上,现在通过中欧班列,只需要10天左右。这有助于提高中西部地区产品的竞争能力,通过对接高端市场促进自身发展。

另一方面,中欧班列也带动了欧洲、中亚国家商品进入中国,让他们共享中国的发展机遇。现在中欧班列西行和东行货物的流量占比也越来越平衡,特别是从满洲里口岸回程的中欧班列,回程货物的量比较大。

中国一带一路网:中欧班列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王微:中欧班列是我们新通道建设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经过近7年的开行之后,中欧班列现在开始进入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阶段。

中欧班列以点对点的方式开行,就是说我们国内一个城市要对接欧洲或者中亚的一个城市。比如,郑州和德国杜伊斯堡、重庆和波兰华沙,是通过这样点对点的方式开行。

在国内方面,通过近几年的观察,我们看到中欧班列的开行已经显现出一些集聚的效应。像西安、成都、重庆、武汉和郑州这些很重要的枢纽城市,他们在中欧班列的集结和开行方面已经居于全国领先地位。

所以未来我们要推动从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的开行方式的转变,打造国内的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或者枢纽。通过枢纽的发展来集成全国的货物,通过有效的集成货物来实现高效率的运输,提高班列的运行质量。

同时在欧洲方面,我们也要与一些关键的枢纽城市对接,利用当地的物流和配送网络,实现中国货物的有效分拨,同时也能更好的积聚和集成回程货物,实现中欧班列东西向开行的货量平衡。

中国一带一路网:中欧班列的未来发展要构建枢纽城市,枢纽城市为什么这么重要?

王微:枢纽城市的背后,首先反映的就是它的基础设施相对比较发达,其次它背后也有比较好的物流服务体系,同时它往往也处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市场中心地位。

以德国杜伊斯堡为例,杜伊斯堡在欧洲是非常有名的内陆物流中心,它有内河运输,又靠近港口,还有全欧洲最大的铁路枢纽,可以通达很多欧洲城市,能够有效连接当地的制造业、经销商和其他服务商。国内也有同样的例子,像西安、郑州、成都这些中心城市,它们本身的基础设施条件相对比较好,背后有比较好的产业体系的支撑,同时它的物流服务也相对较好。

通过枢纽和枢纽的对接,一方面加大了贸易通道里的流通量,另一方面能连通枢纽城市背后的相关产业,更好利用本地物流体系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物流配送服务和贸易的连通服务。所以枢纽对枢纽的开行方式,具有规模效应,有助于我们的产业链和产能走出去,也有利于国内的物流体系延伸自己的服务体系,从而搭建国内国际两张网的服务体系。

“一带一路”应全面走出去对接全球市场

中国一带一路网:“一带一路”倡议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这“五通”,您怎么理解“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王微: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倡议最关键也是最基础的内容。按我们中国的说法就是“要想富先修路”。基础设施的连通,能够给企业或者一些发展中国家创造对接周边国家和全球市场的重大机遇。还会让这些国家融入全球化市场,通过全球的产业转移,相互合作来促进沿线国家的工业化。所以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化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基础设施说的往往是道路、铁路、港口这些硬件,它只是物流和贸易的一个基本条件。基础设施连通只是物理上的连接,还需要贸易的相互合作,然后利用物流网络,让产能相互连接,贸易顺畅进行,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再通过货币联通,资金联通,让我们国内和国际的大循环真正顺畅起来。

中国一带一路网:未来“一带一路”应该如何建设?

王微:“一带一路”建设已经推进了7年,获得了非常多的宝贵经验,同时也面临不少挑战。“一带一路”的继续推进,面临着从过去以投资为主转向提高发展质量的过程。

一方面我们要继续加强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但更重要的是要促进产能合作,还有服务合作,以及开辟多样化的贸易通道。

现在全球市场发展非常迅速,从全球经济发展的重心来讲,现在正在从欧美主流市场转向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市场,未来我们需要在对接发展中国家方面开辟新通道,促进贸易发展。

比如说东南亚,它首先是人口高度密集地区,有很好的劳动力资源,而且他们也都处在城市化和工业化加快发展的过程中,所以他们的需求非常强大。所以未来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的合作,是“一带一路”推进的非常重要的方向。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开辟多样化的新通道,确保我们与全球的联系,促进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

另外,高质量发展也需要有一些新内容。过去我们比较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但其实我们的企业“走出去”对接全球市场时,也需要一些专业化的服务。比如说对当地经营环境的了解,法律的了解,文化传统的了解等等。只有了解这些情况,我们的企业“走出去”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和开展物流服务时,才能更好融入当地市场,进而保证“一带一路”建设按照适应市场需求的方向发展。

所以未来“一带一路”的建设,其实是更全面的“走出去”对接全球市场的建设。

分析 主题
文章
2022.02.28
分析师称货运市场复苏的时机

Nkr的分析师预测,俄罗斯的海上,公路和铁路货物运输将在2022恢复到大流行前的水平。 客运航空运输将仅在2024年回到这些指标。

文章
2021.10.04
浅析“一带一路”倡议的铁路网

研究的重点是沿“一带一路”的6条主要铁路走廊。分析和模拟表明,提高效率的关键是提高过境点的通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