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中国和美国是国际贸易中作为供应商和市场的三个最大参与者,它们的贸易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际运输系统中的物流走向。这三个经济体之间的贸易交流强度由各种因素决定,从市场因素到基础设施因素,如运输和物流能力以及现有路线的能力。
这些联系是基于地理、政治和经济因素的最佳平衡。此外,以广泛的双边国际协议为基础的长期机构互动也是决定性的。两种合作形式,即《全面投资协定》(欧盟和中国之间)和《跨大西洋贸易及投资伙伴协议》(欧盟和美国之间),已进入最后的拟定阶段,但在最后阶段尚未生效。
目前,欧洲与西方和东方的贸易和经济联系十分紧密。2021年,欧盟对美国的出口总额达到近4000亿欧元,而对中国的出口总额为2234亿欧元。按实物计算,这些数量分别为7380万和5160万吨。
两个方向的贸易都有一定的特殊性。欧盟对美国和中国的出口具有不同的结构。与美国的主要贸易是燃料和能源部门(占总量的35%)和农业(11%),而与中国的合作则是林业产品(39%)、农业和食品加工(25%)。
就价值而言,主导产品是高附加值产品(如药品、机动车和零部件、电子产品等)。还应注意美国和中国作为出口目的地之间出口量的国家差异。
欧盟流向美国的实物货物中的很大一部分—矿物燃料和原材料—按价值计算占总出口的比例不超过3%。这是由于出口中存在高附加值的商品,主要是化学品和工程。欧洲的药品、医疗设备、汽车和汽车零部件的单位重量价格远远高于原材料和石油产品。欧盟对中国的出口也富含高附加值产品,这解释了工程产品在出口价值结构中的主导地位:汽车和汽车零部件、电子、飞机、各类设备。
贸易流动的既定比例反映在按货物离开欧盟的运输方式的出口结构上。
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大部分货物流是通过海上运输的,而航空是成本最密集的,可回收的。值得注意的是,欧盟按运输方式对美国和中国的出口模式在实物和价值方面都非常相似:以实物计算,海运在对美国和中国的出口中的份额约为95%,而以价值计算则为52%。陆路运输的份额在两个方向上都很小:按价值计算,铁路占欧盟对中国出口的不超过6%,而公路运输占2%,按实物计算分别占2%和1%。从欧盟到美国的陆路出口量不大,是因为统计数据只反映了供应链上的第一种运输方式,即货物离开出口欧盟国家领土的方式。
因此,这项调查旨在揭示欧洲出口的性质,并回答欧盟对美国的出口增长对欧盟对中国的出口有什么影响,以及这些目的地之间是否存在对欧洲出口的竞争。